“当我提到‘大学生’这三个字,你第一时间想到什么?”
“上课、考试、社团、恋爱、自由、迷茫……”
黑板上,同学们写下的关键词,勾勒出一个群体的共同面貌,也拉开了本次辅导员说完满活动的序幕。


10月22日中午,物联2501、2502班齐聚一堂,在辅导员侯林莉老师的引领下,共同开启了一场关于自我认知与成长探索的深度对话。活动以“成为‘我’,而不仅仅是‘大学生’”为主题,旨在引导新生在大学四年中,不仅完成学业任务,更完成一场从“角色扮演”到“自我建构”的精神成人礼。

从“身份”到“自我”:一场关于“我”的启蒙
“抛开‘大学生’这个身份,你,又是谁?”侯老师的问题,让现场陷入短暂的沉默与思考。她指出,“大学生”是一个社会角色,有明确的脚本与期待;而“我”,则是每个人的本质——是热爱,是价值观,是梦想,是所有独特性的总和。大学的意义,不仅在于完成学业,更在于“认识我、滋养我、接纳我”,从而书写一本名为“我”的人生说明书。

三层探索:认识我、滋养我、接纳我
活动中,同学们通过“九型人格”测试进行了初步自我探索。随后相同或相近类型的同学迅速组成讨论圈,热烈交流测试感受。“我是2号助人型,看到结果第一反应是:这也太准了吧!”物联2502班吴江东同学分享道,“描述里说‘渴望被需要’,这完全就是我平时帮室友干活时的内心戏!”现场笑声和赞同声此起彼伏,同学们在彼此的共鸣与差异中,加深了对自我的理解。


在“滋养我”环节,侯老师结合学校“四位一体双院制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为学生梳理了四类成长资源:知识的广度、实践的深度、交往的维度、独处的时光。她鼓励学生主动蹭课、参与社团、投身志愿服务、勇敢结交良师益友,更要学会在独处中倾听内心的声音。


“接纳我”则关乎心态的建立。侯老师以“成长型思维”鼓励学生勇敢试错:“每一次‘不合适’的尝试,都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在帮你更清晰地定义——什么才是适合我的。”

一份“人生作业”:我的大学探索清单
活动尾声,侯老师发起了一项“我的大学探索清单”行动。每位同学在卡片上写下本年度最想完成的事,投入“时光盒子”,相约大二时再度开启。这不仅是一份承诺,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温柔期许。



“大学四年,是一场精彩的马拉松,不是短暂的冲刺。”侯老师说,“我将成为你们的同行者,陪伴你们走过这段最精彩的成长之路。
青春不设限,探索正当时
整场活动在温暖而充满力量的氛围中落下帷幕。同学们在思考中沉淀,在交流中联结,在期待中启航。这不仅仅是一次新生教育,更是一次关于“我是谁”的青春叩问,一次关于“我将成为谁”的勇敢出发。
成为“我”,而不只是“大学生”——在这里,每一个独特的灵魂,都将被看见、被滋养、被成全。
撰稿:侯林莉 郭伟 郭镕铭
摄影:王鑫雅
供稿:信息工程学院
责任编辑:王天翼